- 末那識
- 梵語 manas, 意譯為意, 思量之義。 唯識宗所立‘八識心王’的第七種。 《大乘廣五蘊論》載曰: ‘最勝意者, 謂緣藏識為境之識, 恆與我痴、 我見、 我慢、 我愛相應, 前後一類相續隨轉。 除阿羅漢聖道, 滅定現在前位。’ 末那識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的‘見分’為‘我’, 而‘恆審思量’之。 末那為第六意識所依之根, 恆與我痴、 我見、 我慢、 我愛等四煩惱相應, 其性質為‘有覆無記’。 又此識為我執的根本, 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, 反之, 則斷滅煩惱惡業, 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, 故稱染淨識, 又稱思量識、 思量能變識。 見《成唯識論》卷四。
* * *◆梵語末那, 華言染汙意。 染汙者, 謂我癡、 我見、 我慢、 我愛四惑常俱。 意者, 謂常思慮第八識, 度量為我, 即第七識也。 ◆梵語末那, 華言意, 亦名相續。 識, 又名分別識。 此識本無定體, 即第八識之染分, 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, 緣第八識見分, 而執為我, 為第六識之主執, 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, 而為染淨, 皆由此識也。 前第六識名意識, 今此識亦名意者, 謂第六識, 依根而得名。 此識當體而立, 號第六識。 雖能分別五塵好惡, 而由此識傳送相續執取也。 (依根者, 根即意根也。 當體者, 即分別之體也。 ) ◆梵語末那, 華言意, 亦名相續識, 又名分別識。 此識本無定體, 即第八識之染分, 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, 緣第八識見分, 而執為我, 為第六識之主執。 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, 而成染淨, 皆由此識也。 前第六識名意識, 今此識亦名意者, 謂第六識依根而得名, 此識當體而立, 號第六識, 雖能分別五塵好惡, 而由此識傳送相續也。 若斷此識, 即成菩薩。 (依根者, 根即意根也。 當體者, 即分別之體也。 )* * *八識中之第七識; 華譯思量, 又譯作意, 它恆常在審察, 恆常在思量, 在審察思量中, 念念不忘第八阿賴耶識為我, 因為有四個根本煩惱(我癡、 我見、 我愛、 我慢)跟著它, 故我執的成見很深, 許多煩惱便是這末那識的執著而生起的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